25 3月, 2007

生態變化

今日米妮send 咗個有關生態變化既新聞過嚟... 睇完真係令人膽心....
人類雖然好渴望得到 更長的生命.. 但往往又做出d嘢破壞呢個環境.. 令地球的壽命縮減.........
其實每人每日做多少少.. 呢個社會己經好好多....
好似用慳電膽.. 之前睇新聞話佢所發出既熱力比一般泡小.. 可以減小地球暖化....既慳電又環保何樂而不為呢..??
或者去買嘢盡量減小用膠袋... 等等......
今晚返到屋企睇電視.. 有種叫4R既概念......如何減小廢物....保護呢個大自然....
大家不妨試吓, 救救地球!!!

今日約咗我家姐買咗份禮物比美雪.. 好靚.. 我超鍾意....但好貴... 我自已就唔捨得買lu..... 我自已都睇中咗對... 但唔捨得買.......


天氣極化 規劃須急應變 (星島) 03月 24日 星期六 03:30AM
(綜合報道)


全球暖化問題日受關注,其中最直接影響的,是天氣變得極端化,可以預算這個變化會日益明顯,而且日趨激烈,香港在城市規劃方面,應該及早考慮對策,以免日後為社區帶來嚴重影響。
  溫室效應影響生態,最明顯是產生「厄爾尼諾」現象,令天氣變得日漸反常,科學家的估計,這種極端天氣,發生速度似乎不斷加快,影響日常生活漸漸明顯。天文台 台長林超英指出,香港未來的氣候亦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天文台估計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比上世紀上升三至四度,在攝氏十二度以下的寒冷天氣日子,一年平均不足一天,換言之屆時再沒有冬天可言。
  暴旱暴風干擾生活
  除了日常氣溫變暖,林超英估計,百年一遇旱災及雨災年份,將分別增至三年及六年,換言之二十一世紀香港平均每十年便有一次旱災或雨災。另外,全球暖化令颱風的強弱及途徑將更難預測,而降雨量亦同樣變得極端,令乾旱及水災發生的頻率大增。
  面對全球氣候暖化,香港只能盡量減少污染,盡地球一分子的責任,但真正能否改變惡化情況,還要看美國、中國、印度 日本 等這些人口大國,在減排上可否達成共識。在無法扭轉大氣候下,港人只能同時做好準備,盡量減低天氣變化帶來的衝擊。
  上世紀香港最乾旱的一年,是一九六三年,香港全年雨量只有九百零三毫米,那年全港水塘存水量僅夠四十三天使用,當局需要制水,由於人口增長,香港不再依賴興建水塘,儲水供應市民,改為向廣東省購買東江水,這個安排令到港人毋須再受缺水之苦,但隨內地水資源緊缺,如果香港出現「旱災」,市民又會不會重過「樓下閂水喉」的日子呢﹖
  降雨量忽多忽少,儲水排水的設施必須配合,同樣地,其他天然災害如颱風,現在都有極化象,如果暖化造成超級颱風,香港目前的高樓大廈,產生的屏風效應,可能會令暴風威力倍增。
  異變加速惡果快現
  香港目前的城市規劃,對於氣候的考慮不太重,樓宇密度、設計,很多時只是按交通能否負荷,於是部分有集體運輸系統的地區,人口和樓宇密度非常高﹔當天氣日漸變得酷熱,這些社區的居住環境,就會迅速變差,甚至產生生問題。有學者就曾經以星圖片作熱能探測,發覺市區普遍地區通風不足,而且人口集中的地方最為嚴重,這說明本港規劃設計,長期未能配合人口分布和環境,達到均衡效果。
  和大自然的時間相比,人類的壽命和歷史,往往是一縱即逝,天氣變化從前是以人類無法察覺的進度發生﹔然而,在全球迅速工業化下,近年地球氣候正以驚人速度異變,這從冰川和南極急劇縮小可見一斑,如果香港在城市規劃上不盡早加重環保和天氣的考慮,惡果可能在一、二十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會顯現。
  

港十年一天災 非澇即旱 (星島) 03月 24日 星期六 03:30AM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


全球暖化在本世紀勢將影響世界每個角落,香港亦難以倖免。上世紀本港最少及最多雨量的年份,分別是一九六三年及一九九七年,先後令香港人經歷大制水及大水浸﹔香港天文台 昨表示,本世紀比該兩年更惡劣的百年一遇旱災及雨災年份,將分別增至三年及六年,換言之廿一世紀香港平均每十年便有一次旱災或雨災。另外,全球暖化令颱風的強弱及移動的路徑將令到氣象部門更難作出預測,極端及反常的天氣勢將增加。
  昨日是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極地氣象──了解全球影響」。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表示,全球暖化令北極圈內的海冰劇減,南極洲周邊冰山溶化崩裂,這種情況會對全球大小氣流及天氣系統,以至生態環境帶來連鎖反應。
  他指出,香港未來的氣候亦受全球暖化影響,天文台估計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比上個世紀上升三至四度,在攝氏十二度以下的寒冷天氣日子,一年平均不足一天,換言之屆時再沒有冬天可言。
  而降雨量亦同樣變得極端,令乾旱及水災發生的頻率大增。上世紀最乾旱的一年是一九六三年,香港全年雨量只有九百零三毫米,那年全港水塘存水僅夠四十三天使用,當局需要制水,最初每天供水四小時,後來更每四天供水四小時,大喊「樓上閂水喉」、拿水桶排長龍輪水的日子,許多港人都仍瀝瀝在目。
  另一極端則發生在一九九七年,是上世紀最多雨量的一年,總雨量為三千三百四十三毫米,那年旺角彌敦道出現前所未有的特大水浸,新界北部同樣廣泛受水災蹂躪,天文台須多次發出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
  林超英稱,本世紀內,雨量比六三年更少的次數,將增至三年﹔而雨量比九七年更多的次數,更會增至六年。
  換言之,廿一世紀香港平均每十年便有一次旱災或雨災。另一方面,颱風的強弱及走勢將更難預測﹕「個別可能會強些,但觀測數據未必見到,移動的路徑亦會有更大變化。」
  他補充,今年香港出現的颱風數目約為五至六個,在沒有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下,數目屬於正常,而雨量亦接近正常。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楊凱珊表示,天文台所述的情況相當具科學根據,「市民不應以為全球暖化的後果很遙遠,其實好可能發生,我們兩三代之後就會見證到。」她認為市民現時對全球暖化缺乏危機感,並且自覺無力,政府應更積極帶頭讓市民了解,並動員社會對抗以減慢暖化問題。
  天文台今天起一連兩天舉行開放日,特別設置多塊展版講解全球暖化問題﹔天文台近日亦特別製作一套教材派送到各學校,內容以聖誕老人也熱得不能穿袍去派禮物,教導下一代必須重視全球暖化問題,減少用冷氣及包裝,以減少因發電而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何為4R

生活廢物的處理觀念及方法,由「4R」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即Reduction(減量)、Reuse(重複使用)、Recycling(回收)、Regeneration(再生)。Reduction即減少垃圾製造量,或不必要之購物。Reuse即不要用丟棄式筷子,用可重複使用之筷子。Recycling即回收寶特瓶、鋁罐等資源再利用。Regeneration即將回收垃圾再製成新的原料,如寶特瓶可再製成玻璃纖維,廢輪胎可再製成跑道材料。
減少廢物的4R原則包括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循環再造(recycle)及取代使用(replace)。請點選有關連結,了解如何從小處入手,對減廢作出重大貢獻。
減少使用 選擇雙面影印與列印,並採用電子通訊方式,從而減少用紙量 選用替換裝的產品 改善流程控制,減少廢品 採購批發裝的產品,減少製造廢物 妥善管理存貨,盡量減少產生過期貨品/消耗品 小心處理及儲存物料,減少破損或溢漏情況
物盡其用 為廢棄的包裝材料、包裝膠帶、信封及其他可循環再用的物料分開設置收集箱 選擇可循環使用的餐具、杯碟及咖啡濾網(例如避免使用紙造濾網) 將包裝物料(例如紙箱、膠袋等)循環再用 要求供應商收回包裝材料,反覆使用 循環再用設備零件與裝置,以及修補傢具等,以減少製造廢物
循環再造 為辦公室的廢紙、碳粉盒、膠瓶、鋁罐等設立回收計劃 捐出舊的電腦、電器和傢俬予慈善機構,或參加環保署舉辦的電腦及電器回收試驗計劃 從工業廢料中分開廢金屬、木材和塑料,以便循環再造
取代使用 以水溶性油漆代替溶劑油漆 以耐用的用具代替用完即棄的物品(例如以有柄大杯/玻璃杯代替紙杯) 以乾風機或毛巾代替紙巾 盡量選用環保的代替品,例如可天然分解的清潔劑和垃圾袋,並使用毒性較弱的化學物質 租用而不購買影印機及電腦等器材,以減少系統升級造成的廢物
<好多字呀.. 有排食LA..嘻嘻>

2 則留言:

MO 說...

記得餵水母呀!

葵葵 說...

係係係...
餵咗la..